让我苦笑不得是网友评论乐融配,网络监管员一看天塌了,半夜嫌犯竟然上线打游戏,上网发现竟然是“小孩哥”?
最近网上有个事儿,听着又好气又好笑,但笑完之后,你真得后背发凉,因为这件事涉及面很大。
到底发生了啥?
在山东的一个营业厅,一个“小孩哥”想玩游戏,但苦于有防沉迷系统,需要实名认证。这小伙子脑洞大开,跑到手机店,在某短视频APP上,搜到了一张“通缉令”!
好家伙,通缉令上,姓名、身份证号一应俱全。更离谱的是,发布视频的人还配文:“拿去实名游戏”。这对吗?这不是诱导吗?
这“小孩哥”也是真的不懂事,拿起另一台手机,对着通缉犯的信息,一顿操作,就完成游戏认证了。整个过程被旁边的人拍了下来,传到了网上。这件事情发展的很严重哦,估摸着有几千万的播放量了。
展开剩余77%听着像个段子但是后果很严重!
很多人可能觉得,小孩子不懂事,闹着玩呢。
那我还是简单的总结以下几点:乐融配
1. 这不是恶作剧,是违法!
别以为用坏蛋的身份就没事了。法律明明白白写着,冒用他人身份证信息,就是违法行为。情节严重点的,可能会被拘留、罚款。这就是孩子的父母监管不到位的表现。
你想想,警察叔叔正在满世界找这个通缉犯,结果突然发现他的身份信息在登录游戏,还玩得不亦乐乎。你说,警察会不会找上门来?到时候百口莫辩,说是“玩游戏用的”,谁信?这平白无故给自己惹上大麻烦,何苦呢?所以说还是管好自己家里的小朋友
2. 平台也有责任,跑不掉!
这事儿能发生,光怪孩子不懂事吗?肯定不是。
短视频平台:通缉令这种敏感信息,怎么能随便搜到?并且还没给关键信息打赏马赛克?还配上“拿去用”这种诱导性的话?这就像有人在大马路上放了一把枪,还贴个纸条说“拿去玩”,这平台难道没责任吗?审核机制在哪里?
游戏平台:它们的防沉迷系统,总感觉有点“马后炮”。客服说了,要是发现像个小孩在玩,才会“偶尔”让你刷个脸。这说明啥?说明一开始的认证门槛太低了,光要个身份证号,谁不会编?非得等孩子玩上瘾了,才想起来“查个岗”,这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吗?
3. 家长和孩子,都得补补课!
咱们也得反思,为啥孩子会这么干?
对孩子来说:他可能根本不知道“通缉令”这三个字的分量。在他眼里,这可能就是个能绕过游戏的“万能密码”,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份信息,更没意识到这背后是严重的犯罪行为。法律意识的缺失,太可怕了。
对家长来说:现在多少孩子是拿着爸妈的手机在玩?大部分孩子都是通过家长的手机绕过防沉迷的。咱们把手机给孩子的时候,有没有告诉过他们,网上什么能碰,什么绝对不能碰?有没有告诉他们,随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,哪怕是网上找来的,也是犯法的?
最后说句大实话
这个“小孩哥”的事件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好多问题。
它告诉我们,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一个“聪明”的小聪明,可能会引来天大的麻烦。
也告诉那些平台,别光想着赚钱,社会责任得扛起来,别给孩子们挖坑。
更是在提醒我们每一位家长:别以为给了手机就万事大吉,教会孩子怎么安全、负责任地使用网络,比什么都重要。
毕竟,谁也不想自家的“熊孩子”,因为一个游戏,跟“通缉犯”扯上关系,对吧?
发布于:四川省恒正网app最新版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